病例
当墨西哥的Francisco García Torres博士与意大利技工大师Alexander Lichtmannegger共同面对仅0.2毫米厚的氧化锆贴面时,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牙科材料的物理极限突破,更是一场关于微创美学的认知颠覆。传统贴面修复往往面临两难抉择:追求透光度需牺牲强度,确保强度又不得不增加备牙量。而璞睿陶®贴面出现,在超薄氧化锆领域实现了透光性与强度的完美共生。
技术革新:100%整体氧化锆的“仿真”贴面
可用数据:
照片、3D面部扫描、CT数据、数字主模型
计划修复:
两个单片氧化锆贴面(璞睿陶®4渐变氧化锆)用于修复受损的牙齿21,并对牙齿11进行美观调整。
实现过程:
治疗团队首先移除了21号牙上旧有的二硅酸锂贴面,随后使用泽康璞睿陶®4渐变氧化锆专用比色板进行比色,通过数字化的MDT Udo Plaster的方法(PlaneSystem算法)进行虚拟模型的关节活动评估。医师在泽康赞设计软件中设置牙齿,并从Heroes Collection虚拟牙齿库中个性化DEMI牙齿集,完成了精准的数字化排牙设计。
整个流程中最精妙的环节在于阻型导板的制作——工程师利用M2双仓双嵌套轨道切削机,将临时修复体嵌套进Temp Premium 柔性树脂坯料进行切削。当患者在口内试戴这份"数字蓝图"时,修复体在发音、咬合与美学三维度的表现已得到充分验证。
另外在M2切削机切削中,振动控制系统确保厚度仅约0.2毫米的超薄氧化锆贴面,在切削过程中保持形态完整。这些如同隐形眼镜般纤薄的修复体,经过烧结后,由Enrico Sieger研发的釉膏赋予了它们生动的牙本质纹理。最终在患者口中对璞睿陶®贴面进行粘接固位,形成类似天然牙釉质纹理。
璞睿陶®4渐变氧化锆
高度半透明的氧化锆,具有自然颜色渐变;颜色均匀分布,产生色散效应。
用于制造单冠、嵌体、高嵌体、贴面以及三单位桥(上瓷修复或全解剖类型)。
特别适合前部区域,但也可以用于后部区域。
陶瓷无碎裂(全解剖结构设计);对侧无磨损。
可以使用 Enrico Steger的璞睿陶®4渐变氧化锆水彩染色液、ICE Ceramics、ICE Stains Prettau®和ICE Stains 3D为每位患者做个性化染色。
结语
如今站在微创美学的新起点回望,璞睿陶® 贴面带来的不仅是物理厚度的突破。当修复体厚度进入亚毫米时代,它正推动牙医从"形态复制"转向"光学仿生"的认知跃迁。那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兼顾的临床目标——极致微创、生物相容、仿生透光、终生耐用——正在泽康的数字化闭环中成为现实。
更多信息,联系茵伯特区域负责人